说到"气"字,它是中国哲学中,基于道论而形成的用以表述世界本体的最基本哲学范畴。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悉知和认识。精气学是古代哲学认识和阐明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变化性的重要学术理论。我们通常在欣赏灵璧石时,用气势、气韵予以表述,那么什么是灵璧石之气呢?"气"对灵璧石和灵璧石欣赏有什么帮助呢?意义何在?在讨论此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气"的涵义和特性。
一、气的涵义
《说文解字·气部》谓:气,云气也,象形。段玉裁注:"气、气,古今字。自以气为云气字,乃又作饩,为廪气字矣。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象云起之貌。"意谓"气"字原本写作"气","气"是指云气一类的气体物质,而气字的本义则指赠送给人家的谷物或牲畜,即"饩(饩)"的本字,后来以"气"字代替古字"气"。可见"气"原本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着的云气物质的认识和描述。古代道家认为道派生了气,气以其具备了极精微的,弥漫于整个宇宙时空的物质特质而成为物质世界的本原。"道"与"气"的区别在于:道既具"无"的涵义,又具"有"的涵义,道作"有"解时,既具物质性(气),又具规律性(理);气只具"有"的涵义,仅具备物质性。《老子》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冲气以为和"之说。《管子·内业》则把气作为专门的哲学范畴,并对其进行了论述:"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道"实质就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最原始,最精微的物质基础。《庄子》提出"通天下一气耳。""游夫天地之一气",认为天地之间为气所充满,包括生命体在内的一切形质都是气聚合而成:"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楤统坤元。"王冰注曰:"太虚真气,无所不至也,气齐生有,故禀气含灵者,抱真气以生焉。"《黄帝内经》中其他篇章诸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灵枢·本神》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等等。亦都体现了"气为天地万物本原"这一基本观念。
气是极精微而又无形的物质,弥漫、渗透、充满于整个宇宙时空而无处不在。《庄子·天下》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管子·内业》认为:"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对气在空间上无限性的描述。现代有人总结气具有弥漫性、透达性、无限性、连续性,而气这四种特性亦是欣赏灵璧石之气运行表里内外,无所不到,周流不息的认识基础。
二、气是联系灵璧石内部结构的中介
古代道家的精气学说认为:万物源于一气,天地之间之所以万物各异,万象份殊,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各种事物结构之间亦通过它们的共同本原--气,而产生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当精气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后,气便通过其阴阳五行的属性和分类而成为联系灵璧石结构之间的中介。也就是说,气弥漫充满于宇宙时空,"杲乎如登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已《管子·内业》。"各种灵璧石以其自身的阴阳五行之气为中介,而与其他结构特征发生资生制约,消长转化的联系,即《鶡冠子·环流》所说的"万物相加而为胜败,莫不发于气。"张景岳于《类经附翼·运气》中说:"万物之气皆天地,合之而为一天地;天地之气即万物,散之而为万天地。"灵璧石则可利用气为联系万事万物的中介这一涵义,认识、说明、石体与外界环境,石体内部结构,石体的色彩、声音、纹理等各种特征之间具有广泛复杂的联系。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灵璧石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以五行之气说明灵璧石内部结构、化学含量等之间的资生制约的联系。灵璧石之形、质、声、色、纹五种物质源于一气。说明灵璧石体各种特征基本物质之间的联系,以"百征皆生于气"。虽然气极精极微,不能直接察见其形状,弥漫于整个宇宙时空,却又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但灵璧石之气韵、气势、气质还是可以通过人们的感知而体现出来。气是灵璧石的生命来源,又是维持灵璧石内部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的中介;灵璧石正是通过气的中介联系而保持动态平衡和稳定。
三、灵璧石之气的物质特性
气作为古代哲学研究和阐明天地生成,万物起源的范畴,其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物质性,也就是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本原的物质。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隐公****》中亦谓:"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明·王廷相继承宋·张载"气一元论"学说,对气的物质性作了更深刻的发挥:"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气,物之原也。""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王氏家藏集·慎言》灵璧石则完全接受气的物质性这一根本观念,灵璧石气韵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其物质性。《素问·天元征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矣。"灵璧石之形,亦是由物质性的气化生的:"灵璧石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成之曰石。"
气是极精微的,弥漫于时空且无形可见的物质,张载《正蒙·太和》篇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义》亦说:"气之为物,聚而有形;物之为气,散归无象。"但它既有其不可见性又有其可感知性。灵璧石之气虽说通过直观是看不见但通过心灵的感悟则可达到感知。人们看一方灵璧石常常有人会说这方石头气势好,这就是感知的作用。
气以其物质性而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又具有同一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特点,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未分之前,宇宙之中只是一团混沌之气,称之为元气。元气体现了气的同一性。然而,由于气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分化,因此形成了各种性状一之气,正如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土金,五气顺布。……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正是由于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多样性,故由一气化生的万石才呈现千差万别五彩缤纷的繁纷复杂景象。关于气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张载《正蒙·乾称》篇有如下精辟论述:"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灵璧石之造型亦充分体现气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的"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阴阳之气,本同一体。……此所以根出于一而化则无穷"等,都是对自然界气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的阐发。至于灵璧石之气,既源于天地一气,如灵璧石之形,又可按其功能而分为多种多样不同特征之气,如灵璧石的质、色、纹等。
灵璧石欣赏引进道家精气学说,目的在于阐明灵璧石生命活动机理,研究和解释发生在灵璧石上的各种特征现象。古代道家关于气的物质性的见解,为解释灵璧石之机理提供了理论根据,因此,灵璧石气学理论在接受这种见解的基础上,结合赏石实际,进一步把气视为能够维持灵璧石生命活动,发挥各种特征功能的物质基础,以气的功能活动来说明灵璧石复杂的机理。在灵璧石文化理论中,不论是势气、韵气、浩气等还是灵璧石内部脉络之气,都既是维持灵璧石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指灵璧石体某一方面的功能,灵璧石这种活动的物质性和功能性在气这一范畴中达到了完满的统一。
四、灵璧石之气化
运动不息既然是气的基本特性,那么,气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运动?其运动有何规律呢?气化,是指气的变化过程。古代哲学中的气化,主要说明天地之间一气与万物的化生关系。《管子·内业》篇有"凡物之精,化则为生",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以气的阴阳五行变化说明万物的化生,蕴涵了气化的意义。张载《正蒙》一书多次以气的聚散变化说明气化生万物的道理,并在《太和》篇中明确提到了气化概念:"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朱熹亦有"气化流行,未曾间断"。
对于天地自然来说,气化是自然界万物产生,存在发展以至消亡的原因。对此,《素问·六微旨大论》作了精辟的论述:"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不生不化,静之期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则认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气化运动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机所在,天地间如果没有气化运动,整个宇宙将是一片死寂而没有生机。
对于灵璧石来说,气化运动更是生命活动的存在形式。石以天地之气生。气化是灵璧石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整个生命过程都必须通过气化活动吸收天地精气,拆出体内代谢产物。而在石体内部,气合而有形,灵璧石之形、质、声、色、纹都是外气化以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作为灵璧石之生命活力表现的神韵,亦是灵璧石内部结构通过气化活动而产生。
五、气与灵璧石之气的关系
灵璧石之精气与气学理论是相通的,都承认并强调气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侧重面不同,对气的论述有所差异。气由于重视其宇宙本体方面的涵义,在肯定其物质性的同时,又认为气具有极精微的,弥漫时空而无形的特性,"浩茫鸿蒙"而难以直观感知,故常通过客观思辨和定静体悟加以阐释。灵璧石之气虽然亦认为无形的物质,但由于重视气的功能活动,并善于从各种特征去认识和阐明其存在状态和运动变化,故此灵璧石形之各种特征、特性之气亦就显得具体而有象可征了。 |